在覃塘區(qū)山北鄉(xiāng)雙巖村上巖屯,張氏家族用瑯瑯書聲筑起向上的階梯,以孝心編織親情的紐帶,用互助凝聚家族的力量,在潯郁大地上培育出了“教育興家、孝道傳家、互助立家”的家風之花。這個普通農(nóng)家的故事,猶如一面明鏡,映照出中華文明五千年薪火相傳的密碼——那些鐫刻在血脈里的家風傳承,正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璀璨的光芒。
教育是點亮家風的火種。當年,張貴弟賣廢品湊學費,也要堅決送妹妹讀高中。這份破釜沉舟的勇氣,源自“知識改變命運”的樸素信仰。歷經(jīng)30多個春秋更迭,這份薪火相傳的堅持讓張氏家族結(jié)出累累碩果:10名大學生相繼走出山鄉(xiāng)、初中畢業(yè)的園姐自學考上大專、開網(wǎng)店的剛嫂捧回工程師證書、姑姑的副高職稱熠熠生輝……一個個喜訊奏響了教育興家的華彩樂章,也彰顯了好家風帶來的強大感染力。在這里,“知識改變命運”不再是一句口號,而是刻進張家人基因的生存智慧——教育興家的真諦,不在于培養(yǎng)多少精英,而在于為每個家庭成員點亮追求卓越的心燈;好的家風,更賦予人跌倒后再爬起的勇氣。
孝道是傳承家風的根系?!缎⒔?jīng)》有云:“始于事親,終于立身?!睆埣易优畬⒐庞柣魃鷦拥膶嵺`。今年廣西三月三假期,女兒張瀟精心策劃,帶著父親張貴弟等9位長輩開啟北京之旅,這份孝心是年輕一代最動人的反哺。當操勞半生的父母第一次乘飛機、在天安門廣場合影、攜手登上長城,孝道不再是抽象的教條,而是從“父母在,不遠游”升華為“帶著父母看世界”的現(xiàn)代表達。這種雙向奔赴的親情,既化解了“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待”的時代焦慮,更構(gòu)建起“你養(yǎng)我長大,我護你余生”的生命閉環(huán)。當皺紋里綻放笑顏,孝道便有了最動人的注腳。
互助是滋養(yǎng)家風的沃土。在張氏家族里,沒有“各人自掃門前雪”的疏離,有的是“眾人拾柴火焰高”的溫暖。不論是大伯主動照料留守的侄女、合力守護病榻上的長輩、困境中總有溫暖的援手,還是此次旅行姑姑贊助資金、大姐負責行李箱、大姐夫全程護送,無不彰顯著張家人“大事共商、難事共擔”的家風。這種守望相助的傳統(tǒng),讓每個家庭成員既是家風的受益者,又是傳承者,最終凝聚成抵御風雨的命運共同體。
從“耕讀傳家”到“教育興家”,從“父母在,不遠游”到“帶著父母看世界”,傳統(tǒng)家風正在與新時代碰撞出璀璨火花。這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,既是個體成長的搖籃,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,更是民族復(fù)興最深沉的力量。好家風怎樣養(yǎng)成?咱們可以從張家人的故事里找答案——好家風從不是束之高閣的訓誡,而是柴米油鹽里的堅持。每天陪孩子讀會兒書、每周團圓的飯桌、視頻通話里噓寒問暖、困難時家人搭把手、旅行途中細心呵護,這些小事就是家風的種子;帶上爸媽看世界、耐心教長輩使用智能手機、教會父母掃碼支付,傳統(tǒng)孝道同樣可以時尚鮮活。
張氏家族的故事,是千千萬萬中國家庭的縮影。當教育之火照亮寒門,當孝道之根深扎土地,當互助之河潤澤鄉(xiāng)野,好家風便如同星星之火,終成燎原之勢。在這個充滿挑戰(zhàn)的時代,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家風傳承——它能讓迷茫者找到方向,讓孤獨者獲得溫暖,讓前行者擁有力量。而每個家庭點燃的好家風燈火,終將匯聚成照亮民族復(fù)興征程的星河。